近日,湖州市初中语文“三新”小组第四次研究活动在长兴县夹浦镇中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深化‘三新’实践研究,建构‘新质’语文教育”。湖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邹国强,各区县初中语文教研员,市“三新”研究小组全体成员及导师,特邀骨干教师及各校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午的活动主要展示了三堂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长兴县夹浦镇中学高建平老师执教《散文阅读指导》。散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情感的挖掘。如何让学生从“读字”到“读心”,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是难学的痛点,高老师的课堂结合初中五篇课内散文和一篇课外练习,以“回眸名篇,归纳模式”“自主检测,总结方法”和“真题实践,巩固所得”三个任务来驱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展示了一条清晰的教学路径:从“考什么”到“怎么读”再到“如何用”,以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第二节课是长兴县夹浦镇中学的钱伟燕老师带来的《做一个理性的表达者——议论文升格指导》,旨在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实现从“有话说”到“说得好”的升格。钱老师从议论文标题切入,以“努力”和“成功”“成长”的关系为主题,引导学生辨析好标题,拟写分论点并排序,运用反向思维提升作文的思辨性。这一课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议论文教学闭环:从题目拟定点燃思维花火,再到框架的立体搭建,最后学生互评实现修正。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传授,更是思维模式的培养,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立德树人的魅力。
接下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织里实验中学朱慧老师带来了题为《破译鲁迅的“冷”与“热”——学习借助散文与小说中的对比项透析作者情思》的复习课。鲁迅先生冷峻的文字背后常常蕴含炽热的情怀。朱老师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带领学生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世界里找寻不同点与关联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透过文字表象,触摸到了鲁迅先生冷峻笔锋下炽热的精神内核,更是对“对比”这一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午的活动以“课堂教学设计阐述与研讨”为开场。上午执教的三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剖析了上课思路,反思了课堂的不足。而在场的多位听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对这三堂课的“犀利”评价中,他们各抒己见并和上课老师真诚互动,提供了很多具有建设性意见,进一步点燃思维的火花。
之后,三位在命题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命题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曹阳老师以《在文本的“自足性”中发现命题空间》为题,提出“文本自足性”是命题的核心依据。他结合文学社学生在湖州市飞英公园的一次文学采风活动,以苏轼的《墨妙亭记》为例,阐释如何在情景化的背景下,通过挖掘文本内在逻辑,设计出既尊重原作又考查学生思维层次的试题。命题不是对文本的切割,而是对其生命力的二次唤醒。曹老师的分享为在场教师打开了命题新思路。
马文敏老师立足初中语文试卷特点,分享《定位·结构·开放:初中语文试卷命题路径初探》。马老师结合了自己的命题经历,从试卷风格和文本特质入手,以结构化视角审视命题,带领大家体会思辨性表达。她用鲜活的案例证明,真实情境的创设能让测评成为学生素养生长的“催化剂”。
马淑文老师直面一线命题难题,在《命题探究性的困境与突围》中剖析了当前试题存在的“素养机械式介入”“素养剥离式悬置”等现象。以艾青的诗歌《树》为命题案例,她提出“以情境为载体”“语料的选择”和“完整探究过程的问题链”三大突围策略,并呼吁广大命题者要遵循“激活思维,真实学习和教考一致”的准则。
活动最后,湖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邹国强老师做了高屋建瓴的指导。邹老师强调,语文命题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对命题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命题者,理应确立好以下几个准则:一是“教-学-评”一致性,命题与教材内容关联,体现课内知识的迁移应用;二是素养立意,侧重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构化知识的命题理念与导向,以任务链设计考察学生整体认知结构。专家的分享引起在场老师的强烈共鸣,也为今后的命题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次研讨活动的顺利召开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新质语文教育的平台,助力全市语文教师在“三新”的背景下,向新质语文教育的更深处漫溯!